|
宝石中英文词常用Peridot,矿物学用oliuine属岛状结构的镁铁硅酸盐。作为八月生辰时,象征幸福美满。
一、化学成分及分类
化学式为(Mg,Fe)2[SiO4],通常指Mg2SiO4-FeSiO4间的完全类质同像系列。按其中的Mg、Fe含量及比例又划分为六个亚种,即镁橄榄石、贵橄榄石、镁铁橄榄石、铁镁铁橄榄石、铁橄榄石。宝石学中的橄榄石常为贵橄榄石和透铁橄榄石,其中Fe2SiO4分子分别为0-10%和10-30%。
二、物理及光学性质
1. 晶系及结晶习性
斜方晶系:晶体多呈短柱状或厚板状。常见单形有平行双面。斜方柱及斜方双锥。宝石级橄榄石多为不规则柱状形完好者少见。
2. 颜色和多色性,黄绿色为主,少量为褐绿色或褐色。多色性弱。
![]() |
图3-10-1
|
黄绿色的橄榄石
|
3. 光泽和透明度:玻璃光泽,透明至半透明。
4. 光性:二轴晶,光性正负随成分变化而定。
5. 折射率及双射率:RI:1.65-1.69,RI:0.036,褐色品种略高。
![]() |
图3-10-2
|
橄榄石的折射率测试
|
6. 色散:0.020,中等。
7. 吸收光谱:蓝区三个吸收带,453nm、473nm、493nm。
![]() |
图3-10-3
|
橄榄石的典型光谱
|
8. 硬度:6.5-7,随成分改变而变化。
9. 相对密度:3.32-3.37,因成分而变化。
10.解理和断口:解理差,贝壳状断口
11、包裹体
橄榄石中的晶体包体、睡莲叶状包裹体、负晶、气液相包裹体、云雾状包裹体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图3-10-4
|
图3-10-5
|
图3-10-6
|
橄榄石中的锆石晕
|
橄榄石中的荷叶状包体
|
睡莲叶状包裹体
|
三、鉴定要点
与橄榄石相似的宝石有绿色碧玺、锆石、透辉石、硼铝镁石、金绿宝石、钙铝榴石等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图3-10-7
|
图3-10-8
|
图3-10-9
|
图3-10-10
|
橄榄石
|
绿色碧玺
|
锆石
|
透辉石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图3-10-11
|
图3-10-12
|
图3-10-13
|
硼铝镁石
|
金绿宝石
|
钙铝榴石
|
关键区分依据有:
a. 折射率及双折率的差异;
b. 吸收光谱;
c. 相对密度;
d. 非均质性及刻面棱双影线特征;
e. 光泽、色调及多色性差异。
1..原石鉴定:
橄榄石:典型的黄绿色为鉴别特征。晶体呈斜方柱状体,晶面上有密集的纵纹,大多数情况下为晶体碎块或呈卵石状。
绿碧玺:三方柱、六方柱及三方单锥的聚形或晶体的碎块,晶面上有密集的纵纹,晶体的横断面为球面三角形。
锆石:四方柱、四方双锥及其聚形,晶面显亚金刚光泽,多色性弱。SG大。手感沉。
透辉石:单斜晶系宝石,晶体呈短柱状及碎块,硬度低,耐磨性差,多色性明显。
硼铝镁石:褐色至黄褐色,多色性明显,
金绿宝石:三连晶呈假六边形,板状及厚板状晶体,晶体碎块及卵石状,晶体表面显亮玻璃光泽。
钙铝榴石:完好晶形呈现菱形十二面体、四角三八面体,晶面上可见生长纹。
2. 成品鉴别:(见下表)
橄榄石
|
绿碧玺
|
绿锆石
|
透辉石
|
硼铝镁石
|
金绿宝石
|
钙铝榴石
|
|
颜色
|
黄绿色
|
绿色、暗绿色
|
绿色、暗绿色
|
绿色、暗绿色
|
褐色、黄褐色
|
黄色、蜜黄色
|
淡黄、黄、褐黄色
|
RI
|
1.65-1.69
|
1.62-1.65
|
1.93-1.99
|
1.67-1.70
|
1.67-1.71
|
1.74-1.75
|
1.74
|
DR
|
0.036
|
0.018
|
0.059
|
0.025
|
0.038
|
0.009
|
|
光性
|
二轴(+)
|
一轴(-)
|
一轴(+)
|
二轴(+)
|
二轴(-)
|
二轴(+)
|
均质体
|
典型光谱
|
453、473、493nm三条吸收窄带
|
无典型光谱
|
653.5nm处吸收线多时可从1-40条
|
由铬致色时红区有吸收线
|
452、463 475、493nm处有四条吸收窄带
|
444nm处有强的吸收窄带
|
无典型吸收
|
放大观察
|
"百荷花叶"、刻面棱双影线晶体包体 |
较干净或含气液包体
|
双影线明显,刻面棱破损严重
|
硬度低表面磨损严重,晶体包体双影
|
晶体包体,双影明显
|
晶体包体。针管状包体
|
晶体、气液包体
|
多色性
|
弱
|
明显 显二色性
|
弱
|
明显 显三色性
|
明显 显三色性
|
弱至明显
|
无
|
相对密度
|
3.32-3.37
|
3.01-3.11
|
4.68
|
3.30
|
3.48
|
3.72
|
3.6-3.7
|